成考高起专语文科目真题答案
	科目:语文(高起专)部分考题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
	(24分,每小题4分)
	1.在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B)
	A.测量重量量体裁衣
	B.着手沿着话不着调
	C.薄饼薄弱薄利多销
	D.绰号号角号啕大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浪漫拗曲两全其美
	B.憧憬晶莹换然一新
	C.彷徨给予老生常谈
	D.搔扰漂移漫不经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
	A.通过因而机会
	C.经过因而契机
	B.通过从而契机
	D.经过从而机会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古往今来,这个地方能人辈出,圣贤豪杰无数,英雄人物更是罄竹难书
	B.虽然今年跌入了乙级队,但我们有信心东山再起,争取明年重回甲级队
	C.那本外国小说我当时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具体情节也记不清楚了
	D.作为屈指可数的女词人之一,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
	A.暮色中的炊烟,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舒展自如,浓淡相宜。
	B.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传授科学知识,而要塑造健全人格。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D.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6.它舒服极了,每逢吃饱了,洗干净了,___,___跳累了,或者这一根,或者拿一根,这时候,用嘴刷刷这根毛,刷刷那根毛,接着,___拍拍翅膀,___,___。
	①就在笼子里跳来跳去②抖一抖身子③就又跳来跳去了④就站在象牙的横棍上歇会儿⑤很灵敏的四处看一看(D)
	A.③②⑤④①
	C.①④⑤③②
	B.③②①⑤④
	D.①④②⑤③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16分,每小题4分)
	《鲁滨逊漂流记》里有段和度量衡相关的著名情节,改变了全世界听众席座椅的布局。
	7.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鲁滨逊用自己的的脚进行测量,是由于脚作为计量用具十分方便。
	B.政府部门坚持使用旱季的粮食颗粒,因为此时他们的个头均等。
	C.引入,“码”这一新的单位,对当时英国的度量衡起了补充作用。
	D.水和面粉比蜡更易获得,导致“周年忌辰杯”脱离了原有用途。
	8.对文中有关说明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第一段中通过举例子,说明测量借助已知去了解未知
	B.第二段借助对比,说明测量的单位是多种多样的
	C.第五段中直接引用学者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七段末尾通过类比,说萨拜因用椅垫实施了测量
	9.下列不适合作为文中“易获得性”例子的一项是(A)
	A.科学工作者通过测量地球子午线来确定一米的长度
	B.埃塞俄比亚人用“一耳朵眼”作为药量的单位
	C.古人用角豆种子作为单位,“克拉”一次就来源于此
	D.地图绘制者用步幅来计量长度,借此测量大地
	10.下列短语,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C)
	A.度量衡的统一
	C.度量衡的特性
	B.度量衡的换算
	D.度量衡的历史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1~14题。(共25分)
	11.在叶圣陶的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中,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秋天虫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多村坚活的深切怀念。作者使用了丰富的路善和形象的比喻,将秋虫的鸣声比作,“神妙的乐师”的合奏,到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精心训练,无可批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之美。这种对秋虫鸣声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声音的直接描绘,更是作者情感的投射”
	12.划线句子引用了排比、对比、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情感更加丰富深刻,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13.这两个词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井府”象征着一个封闭、局限、缺乏自由和活力的空间。它暗示了作者所在的环境就像井底之蛙所看到的天空一样狭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限制,无法像秋虫那样自由肥效和跳跃。这种象征表达了作省对于鱼时社会环热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铝色”则象征着冷漠、坚硬和缺乏生机。铝色的水门汀地代表了城市中的冷漠和工业化的环境,这种环境缺乏自然之美和生命力,与乡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显了作者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城市生活的疏离感。
	14.文章的行文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开篇引入:文章开头,作者直接点题,提到“没有秋虫的地方”,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作者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的秋天,引出了对秋虫的描写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予哉!”
	②.秋虫的声音:作者详细描写了秋虫的声音,将其比作“神妙的乐师”的合奏,展现了秋虫声音的美妙和多样性。这部分通过对秋虫声音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③.秋虫与情感:文章接着描述了秋虫声音引起的不同人的感情反应,如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和思妇的低泣。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秋虫声音的情感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不同人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
	④.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的秋天,强调了城市生活的冷漠和死寂,城市中设有秋出的声育,也没有绿草和蝴蝶、这种对比交出了乡村生活的生活和活力。
	⑤.秋虫的象征意义:文章中,秋虫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情感的象征。虫的声音代表了自然之美,生命力和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器和冷溪形成鲜明对比。
	⑥.情感的深化:作者进一步深化了对秋虫声音的情感体验,将其视为“无上的美的境界”和“绝好的自然诗篇”。这种情感的深化,使得秋虫的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是作者情感世界的组成部分。
	⑦.结尾的反思: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遗憾和对有秋虫的地方的向往。这种反思不仅是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也是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和反点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25分)
	《新书·审微》·贾谊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关子弗听!”宓子蹴然③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15.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翻译:百姓们从城外收割成熟的麦子回来,可以增加食物供应,同时也不会让敌人得到这些粮食作为补给。
	16.季孙的怒和惭两个字的表达
	答:“季孙的怒”和“季孙的惭”这两个表达分别描述了季孙氏的愤怒和羞愧。这里的“怒”表达了季孙氏对宓子决策的不满和对百姓遭受损失的同情,“惭”则反映了他在听到宓子解释后对自己之前情绪皮应的反思和羞愧。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夜赋
	小斋寂寂似禅寮,卧数更筹觉夜遥。
	帐外残灯欺不寐,梁间栖燕伴无聊。
	江湖蹭蹬朱颜改,忧患侵凌壮志消。
	挂旆天山少年事,此身终负圣明朝。
	18.帐外残灯欺不寐,梁间栖燕伴无聊。文中“欺”和“伴”2个字的表达的意思
	①“欺”字通常有欺骗、欺瞒的意思,但在这里,它被用来形容残灯似乎在欺骗诗人让他以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实际上夜还很长。这种用法赋予了残灯以人性化的特征表现出诗人因为失眠而感到的焦躁和无奈。
	②“伴”字在这里是陪伴的意思,它描绘了梁间栖息的燕子与诗人一同度过这屋来哦的长夜。这里的“伴”字不仅描绘了燕子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空宽它因为在这个漫长的夜晚,只有燕子与他相伴。
	19."此身终负圣明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陆游表达了自己对于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复兴、未能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和自责。
	五、作文(60分)
	1.某班组织读书会,计划一“读书助我成功”为主题,有同学认为以“读书助我成长”更好,一字之差,请你以“成功与成长”为主题,立意自拟,写一遍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关键词:学习、读书、成长、价值观